文丨王成伦鑫策略
前篇链接:
千里归乡路,月是故乡明——探寻思乡之因与疏解之法
家乡与远方——在眷恋与走出之间寻根
家乡与走出家乡——我家上下五代人的故事
家乡是每个人心中的根,家乡是灵魂的底色,家乡是每个人生命最初的烙印,家乡是所有人创作的精神原乡与情感母体,承载着每一个个体的记忆、情感、成长经历、文化根基与生命体验的永恒联结。我为什么要写家乡,核心要义主要有以下方面:
写家乡,是因为她是我笔尖永远蘸不尽的墨。写家乡,也是我创作的源泉。写家乡,不仅是对这一片土地的记录,更是对自我身份的追寻。那里有很古老的历史,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,那里有我亲人的温度,那里有我方言的韵律,甚至是一棵老树、一条小路、一块庄稼地、一株花草的细节,都成了我文字中无法复制的乡愁。
展开剩余79%写家乡,是因为她藏着我生命的原初密码。家乡藏着我出生的信息、保存着我生命记忆,家乡有我父母、祖先血脉亲情的根系鑫策略,家乡有我童年、少年、青年的人事风物、血脉联结,家乡有我追溯身份认同的源头、根基。家乡清晨的炊烟、夏夜的蝉鸣、冬日的雪落,每一帧都是独家记忆。文字成了时光的容器,我试图用散文、用叙事诗、用抒情诗的形式,将那些即将模糊的片段凝固成永恒。写家乡,也是写家乡的过去、写亲人、写自己:那些未被城市规训的野性、未被喧嚣掩盖的真诚,都在故乡的土壤里生根发芽。
写家乡,是因为她承载了我最纯粹的情感。家乡的风土人情、四季更迭,都是独特的叙事和抒情的好素材。通过文字,我试图留住那些即将消逝的痕迹,或是表达对故土的眷恋。这种书写,既是对过去的致敬,也是对未来的慰藉——无论走多远,家乡始终是精神的归宿。
写家乡,是因为她寄托了我太多的乡愁与眷恋之情。家乡是我成长的地方,那里有我熟悉的天空和大地、亲人和童年回忆。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变迁,特别是我当兵离开家乡40多年,内心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愈发强烈。通过文字描绘家乡的一草一木、风土人情,能将这种乡愁具象化,让自己在写家乡的过程中与家乡建立情感连接,获得心灵慰藉。
写家乡,是因为我要永远感恩她的养育之恩。家乡的水土滋养了我,家乡的文化塑造了我的性格。写家乡是一种感恩的方式,让我能够表达对家乡的感激。我可以描述家乡的土地如何孕育了丰富的粮食和物产,让我得以生存和成长;可以讲述家乡的人们如何互帮互助,形成温暖的乡村氛围。
写家乡,是因为我要记录她的地域文化。家乡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载体,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就像一个大大的容器,承载方言、民俗、饮食、传统技艺等文化基因,形成了文学辨识度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一些文化元素可能会逐渐消失。通过写家乡把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录下来,能够避免文化的流失。比如,有些地方有独特的婚丧嫁娶习俗,通过文字描述,可以让后人了解先辈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。
写家乡,是因为我要传播她的故事传说。写家乡是传播家乡文化的有效途径。我想通过散文、叙事诗、抒情诗、发文章、出书籍等形式,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家乡的历史、传说和特色。通过写家乡用文字再造故乡,完成对现实的超越与疗愈。像沈从文写《边城》一样,让凤凰古城的美景和淳朴的民风为世人所知,吸引无数游客前往探寻。
写家乡,是因为可以更好的认识自我。家乡是我成长的摇篮,是家乡环境形成了我的人文塑造、自我意识、价值观和人生观。写家乡就是在追忆那段纯真的时光,寻找自我的根源。写家乡的过程,也是重新审视自己成长轨迹的过程,通过文字回顾在家乡的点点滴滴,在家乡经历的挫折和成功,思考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自己的性格和选择,重新认识自己的成长轨迹,进一步明确自我认同。
写家乡,是因为可以促进家乡的建设。通过文字宣传家乡的优势和特色,可以吸引投资、人才和游客,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。比如作家中确实有人通过写作介绍家乡的旅游资源,吸引了旅游开发商的关注,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。
写家乡,是因为可以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。当大家都在写作中分享对家乡的热爱时,能够增强家乡人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。人们会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,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,共同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去努力工作。
总之,家乡既是我无法割舍的生命胎记,也是我写作天地的引力中心。她提供的不仅仅是素材,更是观察世界的原初视角。写家乡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和文学创作的探索。写家乡也是以家乡为支点,撬动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深层思考。这份扎根于泥土的创作,终将跨越地域,照亮更广阔的人性图景。
2025年9月16日写于北京
☆ 本文作者简介:王成伦,河南省西华县人,曾任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政委,海军大校,现居北京。原创文章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
编辑:易书生鑫策略
发布于:北京市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